程振国

艺术网站
网站首页 | 艺术简介 | 艺术展厅 | 艺术家相册 | 书画知识 | 名家点评 | 展览记事 | 访问大中华书画网
艺术简介
程振国

  程振国,1946年生,山东临朐人。师从梁树年、郭北峦、白雪石先生专攻山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美术家》杂志顾问,中国水墨研究院名誉院长。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曾在北京当代美术馆、荣宝斋、兰州秋田美术馆、美国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数十部画集。中国美术馆和多...(详细介绍)

中国书画动态 更多
·香港苏富比将举行张大千作品拍卖专场
·2013年春季拍卖会在香港举行
·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隆重发布
·春华秋实当代画家邀请展在济南举行
·张伟革花鸟画作品展在山东举办
·重庆青年唐大焱五谷画淘出黄金
·2013年全国中青年山水画邀请展在炎黄艺术馆展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无锡打造中国画院研创基地
·中国首部艺术行业年度发展报告发布
·济南举办“春华秋实”当代画家邀请展
·陕西省书协最新出台主席团淘汰制
·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在北京举办
·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入选名单(山水)
·中国北齐壁画重现美颜
·艺术品国际交易中国艺术品占半壁江山
·王璜生欧洲首展在柏林开幕
·“中国名家画北京”北京复评
·中国艺术对话斯洛伐克艺术
·何东西藏人物作品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展出
·第二届全球华人华侨书画大赛征稿函
书画鉴赏知识 更多
·以情立象 以意成趣
·吴昌硕艺术 是中国画里程碑
·书画鉴定的五个环节
·防假有方 书画作品有了“身份证”
·绘画怎成生产流水线?别信纸上谈兵的鉴定家
·书画鉴定中铁证是否真的如山?
·火眼金睛识赝品 书画真伪鉴定=眼光+科技
·书画收藏品相的五个要素
·如何评估与收藏书画艺术品
·艺术品投资
·书画作品价格计算方法
·如何划分书画家等级
·中国美术之最
·书画投资
·书画收藏
·“历代名画记”引发争论 真伪存疑作品该不该展出
·书画家与经纪人的利益关系
·赝品书画并非全是“劣品”
·"书写性”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书画收藏水很深 小心书画造假四大陷阱
 
名家点评

砚边心境——著名山水画家程振国访谈录

发表时间:2011/3/3 14:38:27    

受访者:程振国
访问者:彭利铭

  前不久,我以《厚积薄发的力量》为题,写了一篇介绍程振国先生的文章,这是对振国先生山水画艺术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许多圈外人士过去只知其画不知其人,今日有幸能够静心促谈。    

  程振国的艺术经历,那就是他有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心态。当今社会的浮燥之气,对他好象没有丝毫的作用,他还是那样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泼写着缤纷的世界。他的作品直观地让观众感受到“静”和“净”两个突出的特点。在北京同时代的画家中,他的功力、能力、悟性是公认的,论画品、人品、用个时髦的词那叫“德艺双馨”。他有着开阔的眼界,加上那大气强悍的用笔,以及对鸿篇巨制游刃有余的把握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获得突破性成功的那类画家。

  彭:在这之前,我曾几次写过介绍您的文章,但总是站在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上,以前也看过几次您的画展和联展,数年来,您给观众的直觉是表现手法比较广泛,具有很深传统功力和驾驭笔墨的能力,又能表现出很强的现代意识和品位,面貌总是在变化中发展。但您为什么不像其他有些成名画家那样去建立一个您固定系统模式的风格呢?

  
  程:中国山水画是在严格的规律运行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规律之中却蕴藏着无限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如何把握住这无限的空间,是依赖画家本身的经历、学养以及努力来决定的。规律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产生规范,规范的标准是难以界定的,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代表着不同取向。我认为,实际上绘画的标准规范是约法自身的限制,应当将标准、规范视为规律,规律本身更具宽泛探索的发展空间,从中可以寻得更为符合自身意识的标准、规范。

  老子所谓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其宗旨是天地万物的生与灭都有其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永恒不变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我认为学习任何知识都有其双重性,有纵的一面,有横的一面,任何的偏见都有碍于自身的发展。学习中国画历来注重传统的理解,可谓见智见仁各有观点。学习中国画首选应进入历史的长河对每一时代总体发展及对这一时代画家个人的发展,对后一时代的影响有所了解。每一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传统是在延续中求发展。做为画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多元的思维方式对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人们耳濡目染皆是欣欣向荣。而对前人的认识研究只停滞在画迹方面是狭隘的,必须从中过度到深入意识中探求其思维方式,所派生出如何用现代人的意识思考符合当今时代的艺术语言。这一循序渐进的艰苦过程,需要画家付出极大的努力,要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加之功力,站在这一高度再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从中可以感悟到无穷无尽的富有灵性的图式,或雄浑旷达,或恬淡静穆,或劲峭奇峻,或空灵飘渺。以上说了许多,但从中便可引伸到风格问题和广泛的追求和探索。也就是说个人的风格并非是刻意追求可,只可理解为厚积之后的自然流露,水到渠成而已。

  彭:中国画通过笔墨来塑造形象,可以说笔墨是至关重要的媒介,如何发挥其有效的功能,面对多元时代的今天,有一部分人对传统持有怀疑态度,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程:中国画独特的笔墨表现形式从来就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富有情绪的点线支撑着中国画造型的思维法则.历代画家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出一整套理论体系,对每一种表现形式的运用都充分理性化,其独立性、完整性都代表着中华民族思想的文化取向。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无不为这一形象的形成注入情感,同时也无不为理法而约束。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中是这样表述的:“凡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画家对中国画的理解,应当将传统的延续发展模式提到层面上来研究。首先要研习中国画的理论法则,其次是笔墨表形式的认知与把握,这需要画家在艰辛而漫长的艺术劳动中所取得。画家的一笔一墨都应当向人们述说着心灵深处对自然状物认识的情感,都洋溢着唯美和愉悦。画家对原自然状物的观察,必须站在不同常人的视角寻好更符合人性化的元素。中国画是注重“意”和“境”的,尤其强调其审美形式中文化内涵的注入,并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表现形式将其充分发挥到极致。在中国画依赖点线来塑造形态的过程中,并非漫无目的地组合与排列来对自然形态逼真地刻画,应当用心对照大自然,让情感充分地注入到经过取舍、分解、重新组合的意象中去,形成新的载体,从中体验“意”和“境”的语言模式,抒发自我心灵创造的图式。

  彭:很多评论家对您的创作有一共识;您的作品有诗一般的意境,流露出亦诗亦画的内涵,其欣赏者神往陶醉,所以我想请您谈谈如何看待诗歌与国画之间的关系?

  程:诗歌艺术与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用不同的表现形式震撼人们心灵而产生共鸣,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二者有着等同的地位。我们可以读到最早的诗是《诗经》,发展到唐代,诗歌艺术已臻颠峰。唐代诗歌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现实主义、爱国主义、自然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凝聚。诗能言志,从而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同时唐代的书法绘画亦随之达到了很高境界和水平,苏东坡论王维《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是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达到展示最深最美的意象,诗是运用抽象的文字所代表的意,经过起、承、转、合、平疚、韵律的有机组合来塑造意象;绘画是运用笔墨塑造不同形态的图式来达到共同的目的——“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清黄钺《一斋集》云:“目集万里,心游打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括之无遗,恢之弥张。”这就是亦诗亦画的境界。绘画中的造境,都饱含着率真的情和景,情景是审视大自然主观情思的象征,去无穷之趣,营造胸中之丘壑,或峭岩绝壁,烟霞云霁,或曾峦叠嶂,激流泉涌,皆可游、可观、可居、可写。彭:上面的问题您谈得很宽、很深,可以看出您在创作之余,肯定读了很多书,更思考着许多哲理性问题。下面想请您谈一谈,画家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画家的创作是富有责任心的,画家所留下的画迹都会流向社会群体的各个层面,所以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要经过周密的思维过程直至运动于笔端而完成。而画家在社会上人数相对极少,社会需要你们的存在,你们也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您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呢?

  彭:孔夫子认为“德”是根本,“有德者必有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是“立德、立品、治心、修身“,”纯充于中者实,中充实者则发为文者辉光“,这是对社会具有高尚道德及责任心的阐述。画家的艺术创作是脱离不了社会群体的,历代的”入世与出世“说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而产生的人生观。画家的职责应当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民族责任心,要有使命感,要讲道德修养。画家所表现的题材,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述说内心世界,都必须依赖与和会的共融,即所谓”助人论,成教化“的根本所在。

结束语

  上面是笔者与程振国先生就几个问题的对谈,深入浅出,这与他的艺术创作互为表里。作为中国画家,他现在所处的年龄段可以说正进入艺术成熟期和收获期,所以衷心企盼,振过先生能以此为契机,以他一贯的执着和勤奋再越高峰,为祖国山河再创佳作。


注:本文作者彭利铭,为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将该展厅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该展厅 | 向外界推荐我的展厅
傅小石艺术官方网站 国际席位号:374